找到相关内容11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与禅宗

    性质本来就是清净和宁静的,那么只要去除各种杂染,制止动心起念,心就会由动再转为静,回复本来具有的圆满的智慧,也就是觉悟。   在《坛经》中,慧能提出了“般若行”,突出强调通过顿悟的方法直接进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4053565.html
  • 王骧陆居士谈金刚经

    敷座而坐,是表禅定波罗蜜。五处全是般若行,正表般若波罗蜜,即在行住坐卧之中,处处可见,但无可言说,只如是而已。可知般若功行,全由里面发出,不能丝毫做作。所谓蕴于中,形于外,神露于不知不觉间,绝不著意,...

    王骧陆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3754390.html
  • 成一法师华严文选(3)

    ,故名。谓得出世智,又能随俗,巧达五明,真俗无违,能度偏滞,实为难胜!6.现前地 般若波罗蜜行,有间大智现前,故名现前地。谓妙达缘生理,引无分别智,名般若行。亲如目睹,名曰现前。7.远行地 善修无相行...

    成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4455948.html
  •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(10)

    自悟。如得善知识启发,修习念念不着法相的“般若行”,一旦妄念俱灭(这是“无念”的极致),真智发露,自会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,而成“般若三昧”,也就是“识心见性,自成佛道”的顿悟。从此以后,于境无染,自在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2856406.html
  • 佛教文化发展基本要素

    唐言智慧也,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,一念愚,    即般若绝,一念智,即般若生…………般若各形相,智慧心即行。”有唐一代之中国佛法,妙在发挥般若禅,在惠能六祖坛经中,具体明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3956468.html
  • 禅宗的心灵之道

    一样;智慧就是心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;到彼岸就是克服了生灭的变化。虽然智慧是特别的、伟大的,但慧能将它还原到人的日常生活。“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...

    彭富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158711.html
  • 读佛经笔记

    六祖惠能揭示出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途径,即是修“般若行”,他说:“汝若不得自悟,当起般若观照,刹那间妄念俱灭,即是真正善知识,一悟即至佛地。自性心地,以智慧观照,内外照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是...坛经》是一部南禅的纲领性著作,是惠能大师生平与思想的总结。其主要部分,是在宣讲摩诃般若法。禅宗的禅,是以般若为其旨归。到了惠能大师,便提倡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途径,即是修“般若行”。《坛经》宗旨在...

    释妙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4758947.html
  • 《坛经》禅法解读

    “无相”、“无所住”等调心诀窍的诱导、暗示或加持,按经言调心,与真如一念相应,即是顿悟。六祖还说须修“般若行”——即在日常生活、修持中时时以般若智慧调心,其调心诀要为无念、无相、无住三诀,《定慧第四》...

    陈 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1659556.html
  • 南禅「顿悟」说的理论基础 --以「众生本来是佛」为中心

    而元代的宗寶本《壇經》(41),說得更清楚: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;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善知識!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。(42)又說:「若起正真般若觀照,一剎那間,妄念...

    楊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5959924.html
  • 论慧能会通般若与佛性的顿教禅法——《坛经》禅教思想探义

    106  第三项 无相为体111  第四项 无住为本116  第三节 在般若行中见自本性124  第一项 即功夫见自本体125  第二项 本性般若之智的客观先验义129  第五章 慧能禅教的会通性格及...

    陈平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5160696.html